智能问答 关闭
你还可以输入40
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广元市昭化区“十四五”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2-24 09:56:00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昭府发〔2022〕3号

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广元市昭化区“十四五”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级各部门: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广元市昭化区“十四五”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

2022年2月24日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关于制定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广元市昭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全区决战决胜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是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治蜀兴川昭化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问题导向,着力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灾害事故风险防控得到加强,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多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事故压降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灾害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较“十二五”时期分别下降16.6%和18.7%,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区各类事故、较大事故和重特大事故起数分别下降2起,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2016年到2019年分别为(0.16、0.13、0.07、0.14),均低于“十三五”规划的控制值0.17;

——应急管理体系更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健全,出台《广元市昭化区党委政府属地安全生产领导责任清单》《广元市昭化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区安委会主任、担任常委的区政府领导分管安全生产;明确区级部门(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并纳入“三定”;督促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岗位安全生产职责清单,构建起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的责任体系。理顺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防灾减灾等各类安全议事机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不断优化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初步实现防救衔接、条块融合目标。着力构建具有昭化特色的应急管理规范化体系,制定(22)个行业的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标准和负面清单,各项管理机制日趋完善。

——应急救援能力逐步提升。持续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加大救援装备投入。全区现有专职应急救援队伍1支,专业救援人员34人;兼职救援队伍约25支,民间救援人员813人。累计救灾次数1708次。

——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广元市昭化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局级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多部门合作、齐抓共管格局,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地震、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监测站网进一步完善,灾害早期识别、立体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高。防震减灾工程、防洪工程等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得到加强。建设综合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镇综合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12个。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基层灾害应对处置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防治能力明显加强。

——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与九安公司、捷信安科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借助专业机构加强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完善隐患举报奖励机制,年均处置群众隐患投诉3宗。实施“安全民生工程”,成功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18家、双重预防体系示范企业 112家、安全社区9个,社会共治共享大安全格局初步形成。

专栏一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完成情况

实际指标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5起)

(25)

(30)

2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4人)

(26)

(30)

3

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0)

(0)

(0)

4

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三五”与“十二五”期间总数同口径相比下降(0)

(0)

(0)

5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0%)

(0)

(0)

6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0%)

(0)

(0)

7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2020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46.6%)

(16)

(30)

(二)存在的问题

——事故总量依然较大。“十三五”时期,全区统计直报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5起,死亡26人,伤5人,直接经济损失2500万元,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状况未得到根本遏制。

——基层基础依然薄弱。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有差距,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红线意识没有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各类小微企业安全基础脆弱;各镇、村(社区)安全监管力量配备不足,而且流动性大,难以发挥基层末梢的“前哨”作用;基层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企业预案与政府预案衔接不紧密;应急演练面向基层、贴近实战不够;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底子薄、欠账多,重救灾、轻防灾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存在。

——应急管理机制欠缺。统筹协调性不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整合力度不足,处于简单叠加的状态,在应急救援力量、“防”“抗”“救”责任链条衔接、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救助资金保障与物质调配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还未真正形成链条化的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能力落后。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应急指挥体系与我区战略定位不相适应;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密度、预警预报精度以及灾害信息传播技术水平和时效性与社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种类、数量难以满足需要;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等比较落后。

(三)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问题与挑战。我区自然灾害严重,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水上安全监管任务重。嘉陵江流经境内159公里,此外还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66座,数量多,跨度长,面积广,安全监管较为困难。二是森林消防安全压力大。我区森林覆盖面积57.3%,春冬季节和岁末年初时段大小火灾不断。三是家居产业城带来的安全监管难度高。我区家居产业城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按照规划,将入驻上千家企业,企业数量多、种类复杂,我区目前的安全监管人员和技术难以满足监管需要。四是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从历年安全事故来看,我区道路交通领域事故多发频发,道路交通安全一直是监管难题。五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经济下行造成企业安全保障条件欠缺,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中,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得不够,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管理不到位。六是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还需加强。七是应急综合能力亟待提高。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专业应急队伍和救援装备建设基础薄弱,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不高,公共安全意识不强,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应急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有待健全,科技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发展机遇。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省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我区进入新发展阶段,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区提出加快建设“一区两地一枢纽”目标定位,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应急管理事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将应急管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机构改革重塑体制机制,为应急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二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推进应急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三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以及“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一区两地一枢纽”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新冠疫情的成功应对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基层治理经验,区委区政府推出了多项基层治理重要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对强化基层安全生产末梢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打造应急管理社会共治共享格局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防风险、保稳定、建制度、补短板,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加强应急处置,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序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全力推进全区应急管理的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协同区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守安全底线,筑牢安全防线,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注重灾前预防,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精准治理各类风险。

——坚持标本兼治。坚持依法行政,体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要求,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探索应急管理市场化、社会化、科技化新路,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监管、企业负责、各方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社会监督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倡导形成具有昭化特色的应急文化。

(三)规划目标

到2025年,建设科学化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专业化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标准化的灾害防范应对体系、实战化的应急救援体系、全民性的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体系等“五大体系”,进一步提升安全治理法治化水平和应急管理科技化水平,重点行业领域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专栏2   昭化区“十四五”时期应急体系主要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总数同口径下降(4人)

约束性

2

单位全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死亡率同口径下降(1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四五”相比“十三五”期间死亡率同口径下降(15%)

约束性

4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不超过( 5%)

预期性

5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不超过( 30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科学化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强化安全监管责任。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全面推进安全生产“3+N”清单制管理,全面落实党政属地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从业人员全员岗位责任,加快推动行业领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闭环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全面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动态监管机制,实现所有生产经营单位、镇和村(社区)的全覆盖。建立安全生产重点监管镇、行政村(社区)、生产经营单位制度,实行跟踪监管、直接指导。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议事协调机制,加大“双随机”抽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力度。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定期向组织部门报送安全生产情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

2.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研究制定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企业安全生产承诺、企业分级分类监管等制度。按照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的要求,督促企业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2021年底前,各重点行业领域企业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2022年底前,全区高危行业及规模以上企业要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全面推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实行照单履责、按单办事,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提高安全生产工作常态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培育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示范企业(30)家。

建立完善区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业绩与薪酬、任免挂钩制度,推动国企成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表率。建立安全生产重要文件无障碍传达贯彻机制,确保国家和各级政府安全生产政令畅通。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监督。

3.严格安全责任追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警示和约谈制度,实行安全生产巡查制度,严肃安全生产工作问责。扎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失信联合惩戒“黑名单”管理。依法从严抓好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建立事故调查处理信息通报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评估制度,所有事故都要在规定时限内结案并依法及时向社会全文公布事故调查报告,事故结案1年后组织开展评估。

(二)建设专业化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

推动安全管理关口前移,聚焦“风险、隐患”两个核心要素,建好用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把风险化解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治理在成灾之前。紧紧盯住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牛鼻子”,持续开展“排险除患”,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走深走实。

1.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指导和规范企业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工作。依托广元市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对重点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完善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推动重大风险有效管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好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企业诊断式隐患检查。建立事故隐患数据库与重大事故隐患动态分布图,实施事故隐患分级分类监管,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报告、监控、治理、核销的全过程记录及闭环管理。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各镇各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格局。

2.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企业定期辨识安全生产危险危害因素、建立风险点源台账、制定并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政府出资购买安全生产专业服务,对重点行业领域、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以及存在较大及以上风险作业的企业定期开展风险评估,落实各项监控防范措施。以“智慧城市”为依托,发挥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作用,探索建立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风险预警和跟踪、风险管理防控联动机制,实现风险与隐患“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规律可循”,形成健全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三)建设实战化的应急救援体系

1.夯实应急救援基础。加强全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向基层延伸。推动安全生产应急设施设备装备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使之成为具有专业应急救援功能、培训和实战演练功能、隐患排查教学功能的全区综合救援示范基地。加强加快区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关键技术装备应用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探索建立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多元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大力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

2.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开展企业应急管理标准化试点,推动企业依法完善应急组织机构、强化应急准备工作,危险化学品、油气管网、隧道等重点领域实现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应急处置卡全覆盖。大力开展应急救援综合、专项实战演练和技术比武,建立政府和企业应急演练定期上报机制,推动企业实现应急演练制度化、经常化、全员化。到2025年,全区基本建成全域覆盖、支撑有效、综合与专业兼顾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实现实战化训练、模块化储备、区域化联动,切实增强应对事故灾害的指挥、协调、救援和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区域性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技术保障能力,实现单一灾种救援向多灾种救援转变。

3.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在“四级五覆盖”责任体系框架内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体系,完善会商研判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军地联动的应急救援工作格局。加强各类应急预案管理,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规范各类事故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坚持科学施救、安全施救,严防发生次生事故灾害。探索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应急救援服务新模式,建立应急救援补偿机制,建立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处置第三方评估制度。

(四)建设标准化的灾害防范应对体系

1.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增加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基准站和基本站等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密度,优化功能布局,力争各灾种配备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监测预警手段,提高监测预警水平。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病险水库堤坝、老旧房屋和公共、基础建设工程等重点安全隐患点的调查评估,加强重点安全隐患点监测预警和群策群防工作。开展全区范围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工作,实施地震预警应用示范工程。

2.提升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完善减轻灾害风险的措施,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动态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更新,构建综合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开展针对各类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与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开展重大灾害后建设工程抗灾能力调查、评估工作,开展重大灾害后可能产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的调查、评估工作。尝试绘制全区洪涝、泥石流、地质、地震、森林火灾、雨雪冰冻等各灾种风险图及综合灾害风险图。

3.提升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强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建立健全全区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体系和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区级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统筹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14)处。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提高防洪调度减灾能力,保障防汛抗旱、供水、工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探索建立地灾防治工程维护长效机制。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域、全要素态势感知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全面提升对自然灾害的科学研判、精准定位和靶向发布能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提高全区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

(五)建设全民性的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体系

1.紧贴民生,注重实效。以全民事故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为目标,不断整合优化资源,搭建宣传平台,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新活力。坚持走好群众路线,组织动员群众关注、支持和参与应急工作;结合“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日”等活动主题,根据时段特征、地域特色、行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教育,不断凝聚事故灾害防范教育强大合力。2023年,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工作机制运行顺畅,重点任务有序推动;到2025年,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体系高效运转,安全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2.搭建平台,打造精品。推动安全防灾宣传教育融媒体平台建设,构建“1+N”模式的事故灾害防范宣传教育全媒体矩阵。推动主流媒体和各类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扩大事故灾害防范宣传覆盖面;配合新闻广电部门建成“上联中央、下联村社,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应急广播体系,确保农村广播和大喇叭覆盖到每户居民;在各类公共场所和媒体资源开设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专栏,协调各类移动通信企业、公安等部门多渠道发布事故灾害防范信息,持续深化事故灾害防范主题活动,打造具有昭化地方特色的安全防灾宣传教育精品。到“十四五”时期末,全区建设安全体验中心1个,建设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

3.分级分类,全面提升。建立完善覆盖区、镇和村(社区)的党政领导安全与防灾培训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和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机制。不断巩固深化企业安全培训,把农民工培训成合格的产业工人为目标。把事故灾害防范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序列,在中小学设置事故灾害防范教育课程。把事故灾害防范知识列入企事业单位人员招录和资格认证考试内容,并作为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的必备内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事故灾害防范实训基地和多功能体验基地。

(六)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

1.规范监管执法。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进准军事化管理。完善监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行权流程图,制定、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裁量标准和案例指导制度,向社会全面公开执法信息。建设智慧执法系统,建立依法治理辅助系统,推进监察执法标准化,严格规范执法用语、执法文书、执法依据和执法方式标准,严格按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开展监管执法。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明确、工作分离、人员固定的监管工作机制,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和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机制,形成畅通、高效、便捷的案件移送渠道,依法严厉惩戒安全生产犯罪行为。

2.加强执法保障。2022年前所有执法人员配备使用便携式移动执法终端,实现执法过程全记录、调查取证可追溯,实现装备的“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和工作条件、现场执法、检验测试、检测监控、应急处置的“五位一体”发展。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20〕35号)的要求,确定全区应急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目标、标准,分期分批达标,推进监管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加强领导干部和监管执法人员培训,提升监管执法队伍素质和能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确保依法行政。

(七)提升应急管理科技化水平

1.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在粉尘涉爆、危化品、建筑施工、油气开采与运输、有限空间作业等传统高危行业领域,着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积极推广可有效降低安全风险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全面推广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科技手段,积极推广应用智慧用电、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在高风险危险化学品企业与敏感保护目标之间布设“北斗+”应急监测装置,建设特殊作业监控预警系统,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的融合发展。探讨组建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强化雷达探测、光纤传感技术、5G远程控制、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应用,提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智能感知及监测预警能力,实现安全风险的自动识别、检测预警及报警处置一体化、智能化管理。着眼全区主要灾害类型特点,优化专业救援装备结构。加强应急救援和工程抢险类大型装备、特种设备器材配备,包括应对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的空中救援直升机、无人机、应急指挥车辆等。强化光纤传感技术、液压破拆技术、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多种气体检测仪等应急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通用灭火装备升级换代。

2.全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和科学布局安全生产和防灾救灾科技支撑平台。扶持创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包括安全咨询、技术服务、安全设计研究、安全产品制造及贸易等在内的安全产业。实施安全生产“第三方巡查”,积极培育和扶持第三方提供规范的安全监管技术服务。支持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应急管理学会、相关培训机构等专业机构建设,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面推广实施安责险,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的方式革新,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到2022年,全面完成《四川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2019-2022年)》规定的建设任务,应急指挥综合信息平台基本完成。“十四五”时期末,全面建成纵向到国家、省、市、区应急管理机构,横向到本级安委会成员单位、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扁平化、立体化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和系统化、智能化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全面推进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和应急处置现场的感知网络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提高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灾害评估和社会动员六种能力。到2025年,全面完成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通信网建设,建成集有线网络、卫星通信网络、无线网络于一体的应急综合通信网络;通过配备单兵图传、卫星电话等应急通信装备,力争实现应急救援现场通信全天候、全地域、全时段畅通。

(八)促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发展

全面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基础,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持续完善安全发展长效机制,惩防并举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

1.交通运输安全。贯彻落实《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基本规范》,全面辨识、牢牢管控涉客运输、危化品存储装卸作业、高危施工作业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以校车、危化品运输车、大型客车、农村面包车、中型以上货车“五类”车辆为重点,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严厉查处各类非法违规行为,着力解决道路客运、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普货运输安全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严格旅游客运安全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继续开展渡口渡船、旅游客船安全专项整治和水上交通“救生衣”行动。持续加大交通运输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危桥隧改造、渡口改桥、船型标准化、老旧船舶改造以及“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安全基础性工作,深化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加强寄递渠道安全整治,升级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位一体”防控模式;强化寄递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深化寄递安全综合治理。

2.建设施工及房屋安全。强化工程招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现场作业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及时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建筑企业和施工工艺、技术及设备。加强深基坑、起重机械、高支模等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建筑起重机械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防范基坑垮塌、起重机械倒塌、雷击触电等安全事故发生。严厉打击转包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及其他各类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合格率达100%。以桥梁、隧道、公路、水利等工程为重点,建立设计、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制度。全面开展城市管网、地下管线、城市桥隧、地下构筑物、垃圾处理、低洼道路等市政公用设施安全隐患整治。加强农民自建房管理。完善城市房屋建筑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排查整治老楼危楼安全隐患。

3.消防(火灾)。编制实施全区城乡消防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和消防力量建设。以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 “四个能力”(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级火灾能力、组织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宣传教育能力)为重点,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持续推进冬春、夏季火灾防控和电气火灾等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易燃易爆等重点场所,制定实施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2022年底前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针对老旧小区、电动车、外墙保温材料、彩钢板建筑、家庭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城乡接合部、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2022年底前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在小旅馆、出租屋、合用场所等推广安装简易喷淋、独立报警装置,提升初期火灾处置能力。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推动建设基础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坚持“打早、打小、打了”。

4.危险化学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全面完成危险化学品领域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排险除患”专项行动。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许可制度,建立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健全管道保护范围内施工作业联合审批制度和管道数据库建设,完善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的各环节监管体系。

5.烟花爆竹。持续开展烟花爆竹违法、违规经营的专项治理,健全“打非治违”的长效机制。全覆盖实施烟花爆竹批发企业智慧仓储建设,持续深化烟花零售店规范化建设。

6.煤矿。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积极推进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依法关闭违法违规、事故频发的矿井,引导退出不具备整改能力和整改条件的落后产能煤矿,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

7.非煤矿山。严格执行露天矿山自上而下、分层分台阶开采方式,以台阶边坡和终了边坡为重点,加强边坡治理和防排水系统建设。开展以高压高产井、高含硫气井安全生产为重点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安全隐患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取缔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

8.民爆器材。加快现有生产工艺、装备的升级换代,实现关键工序、关键环节上的人机隔离、自动操作,提高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和安全防范水平。健全民用爆破器材安全监管体系,通过产、供、销、使用一条龙服务,实现民用爆破器材生产、流通和使用领域的全过程监控管理。按照公安部“两个标准”要求,加强爆破作业单位库房和现场安全管理。

9.特种设备。实施电梯、起重机械、压力容器、锅炉、大型游乐设施等设备专项整治,实现重大隐患、重点设备动态监管。开展电梯、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安全评价,实现在用特种设备及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检验检测全覆盖。加强特种设备安全进社区、进校园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特种设备安全意识。

10.工贸行业。实施粉尘涉爆、涉氨制冷(气)、有限空间作业等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相关方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安全基础水平。加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石油液化气使用安全监管。

11.电力。完善全电网大面积停电应急体系,重点用电单位停电应急体系,提高电力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坚持“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电力调度的监督与管理。推广应用“智慧用电”系统,提升电气火灾防范能力。加强涉网电力企业安全评价工作。开展电力高压线走廊安全专项整治。

12.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驾驶(操作)水平,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率、年检验率、驾驶(操作)人员的持证率持续递增;加大农机监管执法力度,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有效遏制农机无牌无证、违规作业等违法行为。

13.油气输送管道和城镇燃气。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线工程设计的安全监管,加强油气管道高后果区辨识评估和日常监管。加快实施油气输送管道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管道完整性管理。强化管道保护联管联控,坚决打击违法占压和破坏管线行为,建立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依法落实油气输送管道保护职责分工,持续推进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治理,强化重点攻坚和挂牌督办。

14.学校。推广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校园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健全校园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平安校园”创建达标率达到80%以上。推动广大学生和幼儿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养成安全习惯,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开设率达到100%,应急教育培训内容不少于总课程的33%,每年至少举办1次应急避险演练。强化危险物品的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法律顾问、风险管理顾问制度和多元化涉校纠纷解决机制。

15.旅游及公共安全。加强景区景点、涉旅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全区旅游景点(包括乡村旅游)、养老机构、人员密集场所等重要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梳理“风险隐患清单”,完善应急导向标识、安全提示措施和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景区(点)流量控制机制,探索建设防踩踏风险预警系统,做好监测预警,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建立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指挥能力。研究出台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审批报备制度。

16.经开区。理顺经开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管理机构,提升经开区安全监管水平。严格经开区安全生产准入,建立经开区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经开区进行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

17.气象安全。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构建快速有效、城乡全覆盖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建立气象信息与应急处突的联动保障机制。落实防雷装置年度定期检测制度,重点做好危化企业、工贸行业、输油气管线等易燃易爆场所以及学校、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防雷安全监察。

四、重点工程。

(一)安全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1.依托“雪亮平台”新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石油天然气开采、工矿商贸(涉氨制冷、受限空间、粉尘涉爆)等企业以及自然保护区、景区、林区聚居点、林场、变电站等森林高火险区域、部位、线路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

2.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业务知识、技能培训、自然灾害体验、气象科普、应急抢险救援演练。

(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实现应急部、省厅、市局、区和镇五级连通,在12个镇建立应急指挥中心,配套大屏显示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分析研判系统等,建设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平台;

2.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区消防救援大队建立3支50人的区综合应急救援队,12支镇、128支村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单兵和抢险救援装备;依托虎跳镇“川北水上应急救援基地”,加强亭子湖库区6镇的水上救援设施装备;建立1支辐射6个镇、159公里的亭子湖库区的水上应急救援队并配备相应单兵和抢险救援装备;

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依托12个镇内学校、广场、公园等按标准和完备功能新建和完善区、镇、村居民应急避难场所40处;

4.加快建设区、镇两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关键技术装备应用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多元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大力提升应急物资区域储备和保障能力。建设区综合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镇综合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12个;

5.建设直升机停机坪、直升机取水点,切实增强空中救护能力。新建射箭塔子、柏林沟2处直升机停机坪(配套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新建航空取水点4个(大寨水库、红岩港、柏林沟、工农水库);

6.推进城乡消防站、队建设。到2025年,消防能力建设。建成居产业城、红岩镇、虎跳镇等消防站3个,完善公共消防设施;配备专业人员,购置消防车辆、装备器材、抢险救援器材等。到2022年底,每个镇至少组建1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兼)职队伍。

7.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示范建设活动,推动应急管理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岗位,危险化学品、油气管网、隧道、矿山等重点领域实现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应急处置卡全覆盖。

8.探索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应急救援服务新模式,建立应急救援补偿机制,建立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处置第三方评估制度。

(三)多灾种综合预警体系工程。

建设覆盖昭化区全境的自然灾害“空天地”一体化自动监测预警网,对地震、暴雨、滑坡、泥石流、崩塌、山洪、内涝、山火等多种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建立广元市“1+N”多灾种预警中心(预警发布平台),采用5G、AI智能分析模型等先进科学技术,分析研判地震、滑坡、泥石流、山火等灾害,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

(四)气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1.自动化气象站建设。新建自动气象站6个(覆盖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工业园区、家居产业城及山洪地灾、森林火灾高发区),规划建站用地10亩;升级现有自动气象站;

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依托区民爆公司仓库新建30平米标准化弹药储存库1个,完善紫云、太公等12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点建设,新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特种车1台,智能化火箭炮1门,新增烟炉4个。

(五)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示范工程。

1.研究制定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企业安全生产承诺、企业分级分类监管等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重要文件无障碍传达贯彻机制,确保国家和各级政府安全生产政令畅通;

2.在全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示范行动。到2021年底,全区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

3.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到2022年底,全区高危及规模以上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4.开展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全面实施工作。到2022年底,培育区级示范企业5家。到2023年,全区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建设全面完成;

5.建立完善区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业绩与薪酬、任免挂钩制度,推动国企成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表率。

(六)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程。

1.建立事故隐患数据库与重大事故隐患动态分布图,实施事故隐患分级分类监管,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报告、监控、治理、核销的全过程记录及闭环管理。

2.以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油气输送管线包裹占压、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电力设施保障、液氨制冷和粉尘涉爆企业,以及人员密集场所、老旧市场、棚户区和城中村消防等为重点,推动不符合安全条件的储存企业搬迁、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工程、农村公路桥梁改造工程、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危化品重点监管企业诊断式隐患检查等重大安全隐患整治项目,全面排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七)自然灾害防护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施地震预警应用示范工程。

2.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动态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更新,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域图,构建综合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

3.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实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护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拦砂坝、防护堤、排导槽、抗滑桩、挡土墙、排水沟等防治工程建设。

4.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及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三大工程”(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工程、自然灾害技术装备工程)和地质灾害设备。

5.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建立健全全区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体系和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市级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

6.统筹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14)处。

7.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提高防洪调度减灾能力,保障防汛抗旱、供水、工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

8.地震预警工程和烈度速报,建设5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工程台站,1个基本站,4个一般站(卫子镇、红岩镇、王家镇、昭化镇、青牛镇),广播、电视、手机App预警系统,初步达到提前20秒地震预警;.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及配套建设,完善和新设5个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地下活断层探测,通过钻探、物探等地质勘探方式分析地下地质地震活动;

9.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提高全市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

(八)事故灾害防范意识提升工程。

1.建设全区安全防灾宣传教育融媒体平台,构建“1+N”模式的事故灾害防范宣传教育全媒体矩阵。建成“上联中央、下联区县,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应急广播体系,确保农村广播和大喇叭覆盖到每户居民。

2.“十四五”末,建设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

3.建立完善覆盖区、镇的党政领导安全与防灾培训制度。巩固深化企业安全培训,把农民工培训成合格的产业工人。把事故灾害防范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序列。

(九)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1.建设基层应急管理行政执法阵地12个;

2.购置执法摩托车30辆,现场执法装备50套(台);侦查无人机12台、烟花爆竹同位素探测仪10套。

3.加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4.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轮训,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分级负担,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区财政支持,通过财政投资、上级专项资金、社会资助、社会投入等渠道,拓宽资金投入来源。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列支专项资金治理重大隐患。将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工程项目、重大事故灾害隐患治理、监管监察能力建设等纳入本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

(二)注重统筹协调,完善实施机制。把应急体系规划、重要指标、重大项目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并根据评估对规划进行调整,对规划最终实施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三)加强评估监督,确保进度质量。完善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和统计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及时公布实施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附表:广元市昭化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重大项目清单




广元市昭化区“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重大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地点

(写到县区)

建设内容及规模

估算总投资(亿元)

政策依据

(国、省、市

规划纳入情况)

前期

进展

情况

重大

意义

备注

1

安全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广元市昭化区

1、依托“雪亮平台”新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石油天然气开采、工矿商贸(涉氨制冷、受限空间、粉尘涉爆)等企业以及自然保护区、景区、林区聚居点、林场、变电站等森林高火险区域、部位、线路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

2.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业务知识、技能培训、自然灾害体验、气象科普、应急抢险救援演练。

0.5

2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广元市昭化区

1.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实现应急部、省厅、市局、区和镇五级连通,在12个镇建立应急指挥中心,配套大屏显示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分析研判系统等,建设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平台;

2.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区消防救援大队建立3支50人的区综合应急救援队,12支镇、128支村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单兵和抢险救援装备;依托虎跳镇“川北水上应急救援基地”,加强亭子湖库区6镇的水上救援设施装备;建立1支辐射6个镇、159公里的亭子湖库区的水上应急救援队并配备相应单兵和抢险救援装备。

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依托12个镇内学校、广场、公园等按标准和完备功能新建和完善区、镇、村居民应急避难场所40处;

4、加快建设区、镇两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关键技术装备应用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多元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大力提升应急物资区域储备和保障能力。建设区综合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镇综合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12个。

5、建设直升机停机坪、直升机取水点,切实增强空中救护能力。新建射箭塔子、柏林沟2处直升机停机坪(配套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新建航空取水点4个(大寨水库、红岩港、柏林沟、工农水库)。

6、推进城乡消防站、队建设。到2025年,消防能力建设。建设家居产业城、红岩镇、柏林沟镇、虎跳镇等消防站4个,完善公共消防设施;配备专业人员,购置消防车辆、装备器材、抢险救援器材等。到2022年,每个镇至少组建1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兼)职队伍。

7、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示范建设活动,推动应急管理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岗位,危险化学品、油气管网、隧道、矿山等重点领域实现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应急处置卡全覆盖。

8、探索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应急救援服务新模式,建立应急救援补偿机制,建立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处置第三方评估制度。

1.5

3

多灾种综合预警体系工程

广元市昭化区

建设覆盖昭化区全境的自然灾害“空天地”一体化自动监测预警网,对地震、暴雨、滑坡、泥石流、崩塌、山洪、内涝、山火等多种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建立广元市“1+N”多灾种预警中心(预警发布平台),采用5G、AI智能分析模型等先进科学技术,分析研判地震、滑坡、泥石流、山火等灾害,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提示

0.5

4

气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广元市昭化区

1.自动化气象站建设。新建自动气象站6个(覆盖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工业园区、家居产业城及山洪地灾、森林火灾高发区),规划建站用地10亩;升级现有自动气象站;

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依托区民爆公司仓库新建30平米标准化弹药储存库1个,完善紫云、太公等12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点建设,新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特种车1台,智能化火箭炮1门,新增烟炉4个。

0.2

5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示范工程

广元市昭化区

1、研究制定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企业安全生产承诺、企业分级分类监管等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重要文件无障碍传达贯彻机制,确保国家和各级政府安全生产政令畅通。

2、在全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示范行动。到2021年底,全区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

3、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到2022年底,全区高危及规模以上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4、开展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全面实施工作。到2022年底,培育区级示范企业2家。到2023年,全区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建设全面完成。

5、建立完善区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业绩与薪酬、任免挂钩制度,推动国企成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表率。

0.003

6

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程

广元市昭化区

1、建立事故隐患数据库与重大事故隐患动态分布图,实施事故隐患分级分类监管,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报告、监控、治理、核销的全过程记录及闭环管理。

2、以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油气输送管线包裹占压、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电力设施保障、液氨制冷和粉尘涉爆企业,以及人员密集场所、老旧市场、棚户区和城中村消防等为重点,推动不符合安全条件的储存企业搬迁、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工程、农村公路桥梁改造工程、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危化品重点监管企业诊断式隐患检查等重大安全隐患整治项目,全面排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

1

7

自然灾害防护能力提升工程

广元市昭化区

1、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施地震预警应用示范工程。

2、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动态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城市地下管线隐患点数据库,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与更新,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域图,构建综合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

3、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实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护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拦砂坝、防护堤、排导槽、抗滑桩、挡土墙、排水沟等防治工程建设。

4、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及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三大工程”(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工程、自然灾害技术装备工程)和地质灾害设备。

5、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建立健全全区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体系和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市级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

6、统筹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工程。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14)处。

7、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提高防洪调度减灾能力,保障防汛抗旱、供水、工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

8、地震预警工程和烈度速报,建设5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工程台站,1个基本站,4个一般站(卫子镇、红岩镇、王家镇、昭化镇、青牛镇),广播、电视、手机App预警系统,初步达到提前20秒地震预警;.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及配套建设,完善和新设5个地震前兆监测台站;.地下活断层探测,通过钻探、物探等地质勘探方式分析地下地质地震活动;

9、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提高全市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

4.5

8

事故灾害防范意识提升工程

广元市昭化区

1、建设全区安全防灾宣传教育融媒体平台,构建“1+N”模式的事故灾害防范宣传教育全媒体矩阵。建成“上联中央、下联区县,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应急广播体系,确保农村广播和大喇叭覆盖到每户居民。

2、“十四五”末,建设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

3、建立完善覆盖区、镇的党政领导安全与防灾培训制度。巩固深化企业安全培训,把农民工培训成合格的产业工人。把事故灾害防范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序列。

0.5

9

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广元市昭化区

1、建设基层应急管理行政执法阵地12个;

2、购置执法摩托车30辆,现场执法装备50套(台);侦查无人机12台、烟花爆竹同位素探测仪10套。

3、加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4、对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轮训,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

0.1

合计

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