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四十春秋孕育桃李 三尺讲台书写大爱

发布机构: 广元市昭化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 2017-03-15 字体: [ ]
  四十春秋孕育桃李 三尺讲台书写大爱

  ——记昭化区白果乡小学严大贵老师

  一身病,一把药,但工作,他从未落下!拖着病体,一支粉笔写春秋;带着期冀,五线谱间圆梦想。他有一个光荣而普通的名字——乡村教师。坚守清贫,似蜡烛,燃尽自己,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似春蚕,吐尽才思,圆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

  严大贵,男,生于1953年12月,昭化区白果乡小学教师。

  1973年从广元师范毕业后,毅然放弃了留城工作的机会,带着改变家乡落后教育现状的热情回到白果乡小学。带领年轻教师一起做砖、烧瓦,盖起了四间砖瓦房教室,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做老师首先要学会奉献,老师不奉献,谁来奉献?”这是严大贵的肺腑之言,更是他教书四十余载的真实写照。四十年来,他坚守着乡村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以校为家,甘于奉献,在师生中和社会上留下良好的口碑。

  自己终于有了一个放飞梦想的地方

  1989年,他在毕业班进行阅读式思维训练,取得成功。其所带毕业班在校领导和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一举丢弃了白果乡连续三年“剃光头”的耻辱,走出白果教育的低谷。

  1990年,受卫子学区委托,他试行质疑式教学法,学生反映极好。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其成果在卫子学区进行推广,并获全区教学竞教一等奖。

  1991年,他提出的《以纲抓纲,以本治本——我对中考语文复习的建议》在全区推广,同年他所任语文学科成绩排名全区前三名。

  2006年,由于全区学校布局调整,白果乡小学初中部撤并,统一划并入卫子初级中学。他以前是中学教师,本可以选择到卫子中学去任教,可他还是选择了放弃,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家乡。

  四十载春秋,绵远悠长。严老师已从学生们的“严大哥”,变成了孩子们的“严爷爷”,他的步履不再那么坚实有力,身躯也不再那么健壮结实,岁月如同一把无情的刻刀,斑驳了他昔日意气风发的脸廓。

  他已不再年轻,再过一年就到退休的年龄了,在成都工作的女儿准备接他到身边养老,他拒绝了。“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不会离开这儿,因为我的根在这儿”他动情地说。是呀,四十载的坚守,他的根早已深深扎入家乡这温暖的土壤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诗人郑板桥笔下的竹的精神,而严大贵就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严大贵满怀豪情,信心万倍去实现他的理想的时候,他却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巨大变故。1993年,为了响应党的计划生育号召,严大贵带头施行男性结扎手术,由于手术过程中出现三级医疗事故,给他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但他在病魔面前却没有低头。当时,由于他所带毕业班教学任务重,正处于紧张的毕业冲刺阶段。为保证学生顺利毕业,他一直坚持带病教学,不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他一边治疗,一边坚持上课,有时疼痛难忍,大汗淋漓,还得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但当他看到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总觉得就是受了痛苦也值得。

  上课一身汗,下课一把药,晚上一瓶液

  1995年,由于病情加重,他只得离开了他心爱的教学岗位,可他却不愿离开孩子们,主动请缨去村小给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为了把工作搞好,他自掏腰包购置了彩色电视机、录像机等一整套放映设备,花费近5000多元,但却没有伸手向学校要一分钱。

  2005年,学校考虑到严老师的身体原因,安排他负责全校的音乐教学。为了把音乐教学搞得有声有色,他省吃俭用、东挪西借,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当时还要承担两个女儿上大学的学费),又自筹1000多元购置了VCD、碟片、麦克风等音乐器材。在他担任音乐老师这几年来,白果乡小学在昭化区全区文艺汇演都榜上有名,他本人也被评为2009年昭化区优秀编导。学校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骨干,大山的孩子也窥见了音乐殿堂的熹光。

  一路走来,留下了一世沧桑清贫,一腔沸腾热血,一胸坦荡欣慰

  多年来,他因结扎后遗症在外地治疗,自己承受了昂贵的医疗费;为了孩子们的教学,自己花费上万元的设备购置费;为了家乡的教育,年逾花甲还依依不舍……面对这些,他没有怨言过,没有向学校和政府诉苦过,总是把苦往自己肚子里咽。很多人劝他去找找政府,政府一定会考虑他的困难。可他总是笑一笑说:“找什么?我们的政府还不富裕,国家也有困难,还是自己苦点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孩子们爱得深沉”这是我们在严老师的日记本上看到的一句话。

  八九十年代,学校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学生每周要在家带菜到学校吃上一周,冬季还勉强撑到周末,夏季却一、两天就馊了。严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便在家里买了三个大坛子亲自给孩子们做泡菜,每个礼拜家里的泡菜坛都会空了满、满了空,就这样一直至今,从未间断。严老师的妻子是场镇上有名的裁缝,她也总是把自己孩子不能穿的衣服改过送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们穿。

  在那个年代,很多乡村教师家都是在农村,或多或少的都还种着点庄稼,学校也会考虑农忙假,但是对于严老师来说却从来没有,他总是利用这段时间无偿的为学生补课,自己还供着学生的生活。

  有位天生智障的学生,自从进入学校就一直被同学们歧视,上课总是一直埋着头,也不与人交流,家长又常年在外打工。严老师便主动承担起照看的义务,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周末无偿补课,让其在自己家中吃住,帮助他重新树立信心,只要稍微有点进步严老师就在班上表扬他,后来慢慢的这个孩子成绩上去了,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四十年来,严老师从不轻易放弃一个学生,他总是语重心长地与他们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留守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注意他们的细微举动,关心他们的点滴生活。

  四十年寒来暑往,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在育人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远方,送出一批批学生。四十年,一个短暂而又漫长的历程,严老师把他的青春和激情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用他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魅力,用他的辛劳和汗水浇灌了山区的幸福之花。

  诚如他所言:只要照亮过一个孩子的心,你就是一轮太阳;只要把一丝温暖沉淀在他们体内,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你就是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