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闭
你还可以输入40
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广元市昭化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7-12 10:36:00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昭府发〔2022〕12号


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广元市昭化区“十四五”科技创新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级各部门:

现将《广元市昭化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

2022年7月12日

广元市昭化区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广元市昭化区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

2022年6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5

一、发展基础 5

二、发展短板 7

三、发展形势 9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  培育多元新型创新主体 15

一、建设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15

二、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 17

三、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8

四、提升科研教育创新能力 19

五、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9

第四章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20

一、强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20

二、强化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 22

三、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支撑 24

第五章  强化科技合作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27

一、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27

二、加强区域创新合作 27

三、深化区校(院、企)战略合作 28

第六章  畅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29

一、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29

二、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 29

三、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30

四、加强民生社会领域科技创新应用 30

第七章  构筑创新创业新环境 32

一、培育人才发展环境 32

二、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32

三、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33

第八章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33

一、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33

二、持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34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服务创新力度 34

第九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35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分工协作 35

二、加强要素保障,完善政策措施 35

三、加强考核评估,督促任务落实 36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环境 36


广元市昭化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广元市昭化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推动全区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根据《广元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广元市昭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广元市昭化区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精神,结合昭化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全面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区域综合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机制体制更加完善,创新效益大幅提升,项目实施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提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惠民卓有成效,为全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三五”全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累计申请专利314件。组织实施国省市重点科技计划34项,争取项目资金1100万元。建立孵化基地8个,电商孵化园1个,建成创业指导专家工作站5个,建成昭化区王家贡米产业技术研究所。2019年获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十三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亿元,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6152万元。

科技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柱产业规模发展,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浙江、成都、重庆、西安、绵阳等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我区企业和医疗、教育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借智借力推进协同创新,签订校(院所)地(企)合作协议35项,圣瑞达禽业、四川俊业分别与德国罗曼公司、日本鲛岛吉广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建成海智基地工作站2个。

科技助推产业发展效果显现。已发展省、市、区现代农业创业园区34个,涵盖蔬菜、中药材、猕猴桃等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达100亿元。建立“全国就业扶贫基地”2个,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成效显著。乡村振兴科技在线平台服务网络覆盖全区,建成200名农业专家库,500名信息员,解决群众技术需求13000余条。推广了避雨大棚栽培技术、揉皮插接等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200项,辐射带动农民2万余人,开展了猕猴桃、魔芋种植技术、核桃嫁接、猪牛羊家禽春防技术培训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00期,培训3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0000份,通过科技宣传培训,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人才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出台了《广元市昭化区优秀人才特殊支持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人才“引、育、用、服”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一站式”人才招引等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人才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底,人才总量达1.9万人,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85人。一批“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科普带头人”扎根产业创新创业,四川俊业获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生物产业成长组第一名。近年来,科技人员开展科研课题20项,登记省市科技成果12项,先后获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

创新成果质量明显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选派国省市“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100名,科普宣传、新冠疫情防控、公共安全、生态保护、文化旅游、防灾减灾等领域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有力有序推进,实施优质安全低温肉品加工新技术产业化开发与示范等15个技术研发项目,推动山区粮经复合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等42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产值20亿元。

二、发展短板

相对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当前,昭化区科技创新发展还面临着创新主体不强、创新投入低、创新绩效不高、创新环境不优、成果转化效益不高、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深、创新人才不足、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活、科技创新发展尚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十四五”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正视这些短板弱项。

创新主体不强。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仅2家,还没有省级以上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孵化器,创新主体数量少、规模体量小问题突出,引进培育创新主体、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造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摆在了突出位置。

创新投入偏低。“十三五”末,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56%,与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67%相比有差距,加上经济总量小,社会创新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研发投入少必将导致经济增长动力和后劲不足。

创新绩效不高。全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与先进制造业关联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现有的制造业处于产业末端的弱势产业居多,附加值低,对一、三产业的带动力较弱,企业增加值率、资产贡献率低,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回报小,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率小。

创新融合不深。技术融合创新成为当今时代抓住发展机遇的金钥匙,产业发展朝着集群生态、协同共生、集约化、产业化将会成为主旋律,而我区产业单个业主、切块市场、分散情况突出,上游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缺乏,主要工业产品层次较低,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停留在零星点状式项目合作,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不深。

创新环境不优。受传统创新文化氛围影响,全区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社会事业领域,企业人才紧张,制约了我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待遇、条件的制约,企业招不到、留不住科研和技术人才。企业现有人才中,普遍存在着使用效率低、知识更新慢、创新能力低的问题。

三、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大作用。

从国际看,地缘政治和国际博弈加剧,国际分工体系重构、产业布局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信息化智能化浪潮迅猛发展,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分工体系大重组,分工格局调整和体系变革深化演进,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

从国内看,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国内产业转移资本西进步伐加快,东部机械设备等临水、临港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广元拥有良好区位条件和低成本要素优势,具有一定的工业生产体系和产业配套体系,嘉陵江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支线航道,承接产业转移跨越式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高科技和新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互联网+”的推广和发展,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通过技术引进、吸收、改进和模仿等方式实现跨越发展。

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主动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实现碳达峰和战略中承担重任,科技创新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更加显现,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

从全市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东西部协作、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加速落地推进,为我市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争取国内外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发展动能提供新机遇、创造新支撑,四川省科创十条措施、广元科创十一条措施等配套政策密集出台,科技创新领域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的力度明显增加,优化创新生态、创造创新需求、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创新发展提供新条件、奠定新基础。

从全区看,昭化三次产业结构融合发展基础已初步形成,优势产业带动效应不断凸显,中国西部绿色家居产业城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投产,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增强,“五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已经具备。在共同富裕这一时代课题下,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号角已吹响,昭化区在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文旅兴区、创新活区”总体战略,将为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大发展带来强大创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是昭化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力推进中国西部(广元)绿色家居产业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对助力我区建设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推动昭化区经济社会高速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昭化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抓好科技创新工作,必须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落实“四个面向”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推动新时代昭化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落实“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文旅兴区、创新活区”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相统筹、深化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创新相协同、激活资源存量与做优资源增量相促进、发挥政府作用与激发市场活力相结合,把科技赋能实体经济作为主方向,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主抓手,催生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全面建设区域高水平协同创新发展新昭化提供强大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引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改革,综合运用财政、金融、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手段,强化科技创新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生态,畅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构建富有活力、透明高效、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实力。

坚持质量优先。始终把高质量贯穿科技创新创造、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促进科技创新从少到多、从多到优、从优到强,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坚持企业主体。加强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第一资源,突出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建立完善激励人才作用发挥的机制放在优先位置,强化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益对接,赋予创新人才更大的科研决策权。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加强科技创新的区域合作、横向与纵向合作,着力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提升集成国内外科技、智力等创新要素和资源的能力,着力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拓展科技创新发展空间。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区域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机制体制更加完善,创新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提升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新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0家以上。专利申请量平均年增长5%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部分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达到1%以上,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持续增长。基本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创新绩效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亿,科技服务业产值达到1000万元,技术市场实现交易额达到1200万元以上。

——创新体系初步构建。建成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器2家以上,科技创新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健全。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超过50%,以企业为主体牵头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超过70%,力争建成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5家,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并全面落实,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大幅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到2035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以上,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0以上,全区创新基础更加扎实,创新体系更加合理,创新机制更加灵活,创新绩效更加突出,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实现发展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建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绿色低碳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型城市。

表1  “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预期

属性

1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0.56

1.08

预期性

2

研发经费年均增速

%

24.4

>10

预期性

3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0.29

0.5

预期性

4

高价值发明专利量

7

10

预期性

5

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数*

12

25

预期性

6

高新技术企业数*

2

8

预期性

7

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

以上工业比重

%

>10

>20

预期性

8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5

10

预期性

9

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

5

10

预期性

10

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

万元

400

1200

预期性

注:*为四个倍增指标

第三章  培育多元新型创新主体

建设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研教育创新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动力。

一、建设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发现、引进、使用和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持续深化“一站式”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回引,培育引进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融入全市人才一体化发展,探索高层次人才共引共育共用政策机制。深化“剪刀干部”培育行动,加大乡村旅游规划师、乡村建设规划师、乡村社工师等遴选培养力度,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建强优秀乡土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事业导向、利益驱动并重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机制。健全人才奖励体系,加大对优秀人才奖励力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技类奖励。加大专业技术人才保障,对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创业投资等实行“一站式”服务。

大力实施紧缺专业人才引进、高端人才柔性聘请、在外优秀人才回引等聚才计划,完善“英才编制”“特设岗位”等引才机制,刚柔并举培养引进院士专家团队、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重点支持产业企业培养引进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实施人才计划前置改革,对重大创新创业平台和重点用人单位给予人才计划配额,探索特殊人才直接认定机制。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支持行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才用才、培养研究生。鼓励科技创新人才领办企业创新创业。健全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和社会组织“五位一体”产教融合新体系,探索构建政府产教融合促进委员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拓宽高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专栏1  创新人才培育行动重点

(一)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深化“剪刀干部”培育行动,遴选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建强优秀乡村振兴人才库、专家库;建设乡村振兴科技工作站5个;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培训1000人次以上。

(二)人才提升工程。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三区”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培育壮大科技人才创新队伍,积极申报国省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科技创新人才项目工程。遴选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科技创新创业苗子人才,对较高水平创新性成果或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推荐省市区人才项目支持,每年至少组织1次人才项目遴选上报。

(四)蜀道英才计划。聚焦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采取分层分类遴选,落实激励措施,培养造就一批本土优秀人才。至2025年,培养“蜀道英才”50名以上,示范引领带动本土优秀人才500名。

(五)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工程。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青年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二、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

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倍增行动,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培育后备库,对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财政后补助,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在重点产业和优势特色农业领域遴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引领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探索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有效模式,分行业、分领域打造一批科技型中小微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三、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支持其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鼓励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完善研发组织体系。支持食品饮料龙头企业建立细分行业研发中心、家居产业标杆企业建立智慧家居产业研究院,力争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国有企业整合资源,强化科技创新领域布局,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纳入绩效考核。实施企业梯度培育,新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支持中小微企业购买科技服务,提高创新活动覆盖率。鼓励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政策落实,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实施大学生创业促进计划和青春圆梦计划,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各类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专栏2  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发展重点

(一)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家居建材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龙泉·昭化创新创业产业园积极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创省级重点工程技术中心1家以上,创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以上科技创

新平台10个,双凤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天府科技者(团队)使用“天府科技云”。

(二)创新主体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数量达到20个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以上。

四、提升科研教育创新能力

加强昭化职中专业学科和实践创新能力建设。探索实行“双元制”“厂中校、校中厂”等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创建全省示范职业学校,力争三江科教园区落户我区,助推川陕甘结合部职业教育高地建设。推进校企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开展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协同攻关。支持王家贡米产业技术研究所开展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健全完善以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科研教育院所承担区级重大科技任务机制。

五、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促进创新创业为导向,积极构建优良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昭化的产业方向,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员在昭化创办领办企业,支持大学生、乡土人才、引进人才、科技人员等重点群体创新创业。大力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园建设,实施“归巢创业”行动,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企业家、在外成功人士等回乡。完善科研人员等重点群体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探索“互联网+创业平台”新模式,提升专业化服务效率,降低区域创新创业成本。实施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示范工程,促进家政服务、养老托育、乡村旅游、家电回收等就业潜力大、社会亟需的服务领域创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工程,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培育创客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第四章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聚焦主导产业,强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强园区(基地)建地,推动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数字化转型,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适应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强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聚焦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重点领域,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工程,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谋划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行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围绕绿色家居、食品饮料、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实施新一轮产业技术创新改造工程,推进全产业链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流程再造,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在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展示展览等环节补链延链。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推进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履盖,促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低碳发展。做好昭化经开区扩区调位工作,推动中国西部(广元)绿色家居产业城、中国食品重点发展园区和虎跳工业园区、红岩临港经济产业园提档升级,建成元柳园区,提高创新力和亩产效益,发挥园区集聚效应。推进科技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实施现代物流技术和装备推广运用工程,规划建设红岩货运物流园,完善广元港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对接广巴达万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化建设,构建昭化至达州、昭化至重庆联运新通道,加快建设嘉陵江上游“铁水公”联运集散基地。强化文旅产业创新引领,培育一批高科技文化旅游企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

专栏3  产业链补链强链技术创新

(一)绿色家居产业链提升行动。围绕家居制造、水泥制品、装饰涂料、石材、装配式建筑等重点领域,研发推广绿色低碳材料、环保涂料和功能型墙材等新型建材,开展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保温墙体材料等装配式建筑部件研发。开展智慧家居与物联网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提升绿色家居及建材产业链,推动家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分工、联动发展、集聚成团。提升家居产业供应链,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生产要素协作机制,提升物流的连接水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推动家居产品进入红星美凯龙、富森美家居等知名家居展销企业及全国性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建设家居产业城智慧园区、物流园、家居设计研发中心、科技创新基地。

(二)食品饮料产业链提升行动。围绕食品饮料产业创新发展,开展红心猕猴桃等优质特色水果、食用菌等高附加值果蔬饮品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加强生态生猪、肉牛肉羊、土鸡、鱼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开展益生泡菜、传统发酵调味品等现代化工艺研究及新产品开发。重点发展粮油加工、饲料生产、肉制品深加工、果蔬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打造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基地。建设饲料加工技术创新基地、蔬菜加工技术创新基地、剑门土鸡技术创新基地。

(三)中药材产业链提升行动。围绕道地中药材生物活性成份萃取等精深加工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开发淫羊藿、夏枯草等广元特色中药饮片。开展羊抗人载脂蛋白抗体的提取技术及产业化。建设中药材萃取加工、中药饮片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道地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组建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二、强化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部署,全面接入全省大数据资源中心,对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和广元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数字科技型企业来昭投资,加速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引导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加强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合作,共建大数据应用研发中心。发展基于5G的大数据产品及服务,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及相关高端工业软件研发及应用。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开展企业数字化、行业数字化、政府数字化等领域探索,推动技术应用和场景落地见效,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创新。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专项行动,强化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在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推广与应用,支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鼓励企业发展工业设计、云制造等新业态,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农业应用试点和数字化种植、数字化养殖、数字化渔业等智慧农业示范应用,以数据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医疗、交通、政务、金融、物流等场景中开展应用示范,支持发展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智慧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发展。

实施数字市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联网工程,加快构建新能源充电桩网络体系,促进传统电网向能源互联互通、共享共济发展。布局完善前瞻引领的创新基础设施,助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专栏4  数字赋能产业体系技术创新

(一)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制造,提升家居产业数字化程度,建立AR展示中心,构建线上展销平台。探索应用工业互联网,培育1家以上“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企业;推动100家昭化企业参与“万家企业上云”行动,打造上云示范企业2家;推进3家以上传统生产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农业示范工程、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程,打造特色农产品网上展示平台。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培养1-2家“领军企业”,开展数字文旅、数字康养、数字物流等领域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建设,推动

数字商业街区打造和基地建设,创建智慧社区服务示范中心。

(二)数字化治理。建立集约完善的基础支撑体系、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构建科学精准的治理应用体系。深化数字化治理重点应用,大力推进智慧教育、教育质量提升条件保障、新高考信息化条件保障,积极发展智慧医疗,加快发展智慧文旅,着力发展智慧交通物流,积极发展智慧环保、智慧金融,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提高社会生活数字化普惠能力。

(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工程。加快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微基站+智慧杆塔”“5G+WiFi6”等新型网络部署方式,实现5G网络在交通枢纽、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核心商圈等区域深度覆盖。推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建设,培育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智能停车场、智能仓储、综合管廊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建设。

(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工程。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开展城市公共设施、建筑、环保、能源等领域智能化改造。

三、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支撑

围绕乡村振兴链部署创新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农业科技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品种选育培育试验示范园、种质资源保护圃和畜禽水产遗传资源保护场、良种繁育基地,加强生态生猪肉牛羊、剑门关土鸡、中蜂等种苗、种畜禽繁育,培育昭化茯苓、王家贡米等“昭字号”种业品牌,建设广元品种最全的种业科普基地。加强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应用,积极推广适宜山区作业农机装备,推进“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提高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残药、食品添加剂等检测技术攻关,推动新品种新装备和设施栽培、有机生产、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农业园区应用示范。推进烘干冷链物流设施现代化,开展主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烘干、冷藏保鲜技术集成和应用推广,加快建设一批新型烘干冷链物流中心和产地加工中心。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推进视听乡村建设。引进和推广智能化设施,开展土壤及水、肥、光、气、热等一体化监测和管控示范,实现科学种植、智能管控,推进农作物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和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推动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技术服务,支持投资现代种业、现代装备、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专栏5  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技术创新

(一)科技支撑重点项目。重点推进蔬菜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王家贡米”和猕猴桃品种选育、小水果精深加工等项目申报国家、省、市重点研发项目,羊抗人载脂蛋白抗体提取、山区粮经复合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研究等项目申报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优质粮油工程。巩固53万亩粮油种植面积和每年1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3万亩,实施粮食精深加工技术创新改造。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创建“中国好粮油”示范区,培育示范企业2家以上;建设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新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个。

(三)优质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推动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提能,改造提升10万亩特色水果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10万亩道地药材基地的科技示范建设,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四)数字农业发展工程。实施数字农业试点建设行动,改造提升园区物联网系统,新建数字粮油管控示范基地1万亩,建成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优化完善农产品信息化平台,促进农产品电商直播带货和网络零售,打造“昭化严选”信息化展销品牌。

(五)先导性支撑产业建设工程。巩固提升红心猕猴桃、“王家贡米”等现代良繁体系建设;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试点12个;新建冷库及烘干库20个,新增冷藏烘干能力1万吨。

(六)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工程。建成双凤5星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2个以上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新建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新建5个区级现代农业园区。。

(七)高质量发展特色林产业。昭化药博园争创省级星级现代林业园区,打造昭化中药材特色小镇,巩固提升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基地3000亩,完善药博园生态文旅基础配套。打通“昭化茯苓”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木质料食用菌;打造昭化特色核桃和花椒(藤椒)产品;发展笋用竹产业。

第五章  强化科技合作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紧抓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区域创新合作,深化区校(院、企)战略合作,助推产业创新驱动高质量转型升级。

一、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坚持市场化导向,通过对外引进、校企合作、联合共建、企业自建等方式统筹建立一批创新中心,打通“研发一工程化一产业化”创新链条。推动现有科研平台补齐短板、上档升级,促进全区创新平台结构持续优化、能级不断提高,构建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专家工作站、产业创新联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争创一批省市级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完善创新平台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平台资源共享。

二、加强区域创新合作

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发展机遇,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网络,聚焦绿色家居、食品饮料、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共建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推动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产业互动。主动对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强与拱墅区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教育卫生、政务服务等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推进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效益共享模式。以中国管理五环峰会、西博会、科博会等重大交流活动为平台,加强与省内外科技高地交流合作,延揽展示创新成果,提升“昭化智造”与“昭化创造”影响力。

深入贯彻“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把握打造省际交界区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机遇,全面融入川陕革命老区建设、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和成德绵经济带建设,深化川陕甘结合部城市创新交流合作,强化周边市县区创新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合作领域和半径,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依托嘉陵江航道,促进生态一体化保护、特色产业集聚化发展,参与和推动嘉陵江绿色经济走廊建设,协同打造嘉陵江绿色创新发展示范区。

三、深化区校(院、企)战略合作

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央、省属、市属企业在昭化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机构,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联合攻关。精准对接国家、省、市支持重点方向,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创新平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谋划储备和对接争取,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

积极推动政府、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新互动、资源整合,通过实施“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展“院士专家昭化行”和“市区工作会商”,打造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投融资、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等科技创新平台,突出公共效应,有效支撑昭化科技创新。

第六章  畅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推进技术成果创新创造、供需对接,切实激活创新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高效转化。

一、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区内企事业单位牵头建设双创基地、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培育引进一批技术经理人、科技咨询师、专利代理师等专业化人才,加快构建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立科技成果供需发布机制,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常态化开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流转交易等服务,推动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建立购买科技服务后补助机制,引导企业利用国家、省、市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交易,推动更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二、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

围绕家居建材、食品饮料、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鼓励企业、园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中试熟化平台,开展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开发和小批量试生产。加大中试研发项目支持力度,实施一批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示范项目,鼓励区内外科技成果到中试熟化机构进行中试开发,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引导企业利用国、省、市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交易,推动更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积极争取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双凤”现代农业园区、滨湖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专栏6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重点

加强广元(昭化)食品工业园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新增技术转移机构1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200万元以上,培育中试熟化平台1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个、示范企业5家,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示范项目10项。

三、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引导、鼓励、支持昭化区各类市场主体培育、申报专利,积极为区内专利持有者申报省、市专利资助资金。开展商标、地理标志品牌经济培育专项行动,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产业化、商品化和资本化,推动特色领域知识产权高价值实现。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密集型企业扶持力度,强化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相衔接,健全非诉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培育发展知识产权维权咨询、仲裁调解等组织。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开展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和跨区域协作。

四、加强民生社会领域科技创新应用

强化健康昭化科技支撑,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加快健康医疗装备器械、中医诊疗设备等更新力度,加快数字化医院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推广应用,构建完善省、市、区、镇四级远程会诊系统。强化社会治理科技支撑,深化“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应用,推广应用灾害监测预警和事故抢险救援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基层治理融合,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推广运用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加大碳减排、减污技术研发,积极开展森林碳汇交易,尽早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区。

专栏7  民生社会领域科技创新

(一)生态康养领域技术创新。开展医养结合、康旅融合研究,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态康养产业领域中应用研究,开展药膳、食疗、保健品等康养产品研究、开发和利用,建设“中医药+康养”研发平台。

(二)生命健康领域技术创新。加强5G技术、大数据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开展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风险评估、早期筛查、预警预测及综合干预技术开发。加强新冠肺炎、艾滋病、结核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

(三)公共卫生领域技术创新。提升老年人群健康、地方病、妇女儿童保健、残疾人和慢病患者康复、职业病患者康复、公共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四)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开展嘉陵江流域(广元段)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研究,加强“三废”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区域(流域)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泡菜加工产业高盐腌制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应用环保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新产品,建设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第七章  构筑创新创业新环境

培育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政务创新的服务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构筑支持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一、培育人才发展环境

开展区域性人才发展示范区建设,赋予科研事业单位人才“引育用留”自主权。探索重大科技任务人才组织动员机制,鼓励区外科研人员参与高能级平台建设运行。完善务实管用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评价主体作用,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探索优秀青年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支持引导人才跨区域、跨所有制流动,探索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地建设离岸创新“人才飞地”,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项目资金支持。支持重点用人单位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建立重点人才需求收集办理常态机制,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高水平专家人才来昭合作交流联系服务机制。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支持组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推动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提供高端人才寻访、项目对接和投融资等综合服务。

二、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推广“天府通办”、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应用,为各类创新主体办理证照、税务、社保等开设“绿色通道”,优化创新型企业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流程,压减审批时限,加快推进“一证通办”“一照通办”,实现“全域通办”“跨省通办”。践行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和柔性监管执法,实施“首违不罚”行政执法制度,建立健全创新型企业常态化政企、司法沟通机制。

三、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大力发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传承弘扬建党精神、三线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推进中小学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引导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发挥科协和科技社团作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科普社会化,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共享。

第八章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顺应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持续推进科技管理改革,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加强科技诚信建设,弘扬创新文化,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一、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巩固全面创新改革经验成果,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基础提升、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用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围绕完善科研体系、改革技术攻关体制、建设技术要素市场体系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改革任务,推动纳入国家、省、市全面创新改革举措清单。深化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产业引导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聚集。

二、持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产业项目经济效益导向、公益项目社会效益导向的创新成果产出转化引导激励机制。建立区级重大科研课题项目制度,优化科技项目形成机制、管理流程和评审机制,积极参与全省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悬赏激励和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建立以创新实效为导向的后补助机制,形成效率优先的创新发展氛围。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科研人员减负行动。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

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服务创新力度

建立区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研究制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后补助实施办法,加强财政对科技支出的预算绩效管理,开展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保证区财政对科技投入的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落实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政策,积极发挥财金互动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行业以及研发经费的投入。落实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简化办税流程、优化纳税服务,提升各类创新主体办税便利度。鼓励银行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探索符合科技创新企业特点的轻资产金融产品,适当提高创新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推广知识产权抵质押融资贴息、担保补贴,加大对创新保险产品的推广运用,降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成本。争取省级、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面向创新型企业投资基金的奖补力度。

第九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分工协作

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的领导,落实区委对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科技工作的全过程。完善创新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的组织体系。整合优化相关议事协调机构,成立推进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全面加强党对创新发展的统筹领导,协调推动重大事项落实。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重大规划、重大政策(改革)、重大项目“三张清单”,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制度,组建区决策咨询委员会。

二、加强要素保障,完善政策措施

加强科技政策与财税、产业、金融、知识产权、人才、教育等政策的协同,形成目标一致、部门配合的政策合力,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配套出台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及时按程序修订或废止现有不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政策文件。新制定规范性文件,要把是否制约创新发展作为审核内容。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增强组织和推动创新发展的专业本领。加强监督保障,突出政治监督,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我区全面落地落实。

三、加强考核评估,督促任务落实

健全突出创新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切实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创新指标考核权重。加强统计监测,根据创新发展要求和各镇重点任务,差异化设置并动态调整创新发展考核指标。完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创新激励考核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强化纪检监察组织与经信和科技、财政、审计等部门沟通协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改革创新容错纠错办法,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为推动创新发展解压松绑,大力营造锐意改革、鼓励创新、敢于担当的良好环境。

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规划主要任务、重点目标、重在政策的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强化政策效力。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定期编制发布广元市昭化区科技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引导群众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健全舆论监督机制,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环境。


附录

广元市昭化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表

金额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主要内容及规模

估算

总投资

其中:估算研发投入

技术

领域

一、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人才

1

四川省绿色环保智能家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省级)

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四川省绿色环保智能家居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成研发场地和基础工业设施完备、拥有一支高水平科技研发队伍的研发机构。通过5G、互联网、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先进技术,开展智能家居的制造与应用,重点进行绿色环保智能家居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

1500

1000

智能家居

2

广元市昭化区省级绿色家居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

科技企业孵化器

以中国绿色西部家具产业城建设为基础,当建成投产的家具企业达到一定数量时,由广元市昭旺投资有限公司牵头建设家具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和孵化服务机制,设立孵化器种子资金,培养职业化的服务队伍,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构建良好的科技创业生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激发昭化的创新创业活力。

1000

500

智能家居

3

昭化木匠技能大师创作基地

科技创新人才

以中国绿色西部家具产业城建设为基础,建立昭化木匠技能大师创作基地,培养引进一批水平高、技术精湛的木匠技术大师,建成大师创作创业基地,助推智能家居产业创新发展。

300

200

科技服务业

4

广元市昭化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四川俊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建立海智工作站为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鲛岛吉广、藤野一雄等日本专家和西南大学贺稚非等教授开展技术合作,引进食品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用于检测、试制的试验室,通过寻找可使用健康环保复绿还原剂,研发口味佳、更健康的食品配方,建立广元市昭化泡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00

200

食品饮料

5

广元市果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省自然资源研究院、四川农大、省农科院、西北农大、省食品发酵工业设计院等5家科研院所,建设广元市果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用于检测、试制的试验室,购置实验设施设备,开展猕猴桃、脆桃、李子等果酒的研究,培育广元市果酒研发技术创新团队。

1500

300

食品饮料

6

广元市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昭化分中心建设

产业技术研究院

依托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广元市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昭化分中心。面向食品产业领域,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孵化培养科技型企业、开展公共技术服务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全区食品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500

400

食品饮料

7

广元市新型涂料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企业建立广元市新型涂料研究中心,面向建材领域,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开展新型涂料推广应用。

500

500

新材料

8

四川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省级)

农业科技园区

双凤现代农业园区争创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设定合理的功能分区,确定明确的地理界线和一定的建设规模,突出主导产业,聚集一定的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通过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300

300

现代农业

9

广元昭化富硒大米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产业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山清米业建立广元昭化富硒大米加工技术研究中心。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升昭化富硒大米技术水平。

200

200

现代农业

10

中药材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

产业技术研究中心

建立广元市中药材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深度进行茯苓、夏枯草等中药村的成分分析,开发出一系列的中药产品,并进行推广应用。

300

300

生物医药

11

省级众创空间创建

众创空间

将广元万农合创众创空间创建为省级众创空间,为昭化区科技创业者、创业项目和初创科支企业提供创业培训、辅导、咨询、研发、试制、经营场地和共享设施,以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利代理、市场推广和加速成长等方面的服务。

300

300

科技服务业

12

卡尔城海洋(省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科普基地

利用广元卡尔海洋世界前期建设的设施基础和科技成果,建成川东北地区海洋生物种类最多的深海海洋世界,每年向社会及大中小学生开放不少于200天,年培训2000人次以上,年均接待量可达500万人次。

300

200

科学技术普及

13

药博园(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科普基地

利用广元市昭化药博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示范科普500余种中药材,扩建3000平方米中药材处理基地,形成集中医文化、中药生产、科普教育、药膳餐饮、田园观光、怡情养生于一体的中医药康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300

200

科学技术普及

二、重点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

(一)绿色家居

14

绿色智慧家居技术集成与示范

重点研发

通过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等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形成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500

500

智慧家居

15

新型木结构住宅房屋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重点研发

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技术支撑,针对单层和多层住宅建筑,采用新型木剪力墙,板材间不用钉连接。围绕新型木结构住宅建造结构体系,研发剪力墙、楼板(盖)、梁、柱等各类连接构造;研究木剪力墙在竖向荷载下的轴压受力性能,分析墙高宽比、加载方式、受力形式和两侧有无盖板等的影响,建立木剪力墙的承载力设计计算方法;研究木剪力墙在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下的损伤演化和滞回性能,建立木剪力墙抗震性能指标和水平受剪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

200

200

智慧家居

(二)先进材料

16

环保生态植物基分解甲醛释放负离子防火无机涂料

重点研发

以无机硅树脂作成膜物材料,以矿物态硅和纳米二氧化硅为成膜物质,加以植物氨基酸和石墨烯为填充物,充分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产生学反应释放负氧离子,分解空气中甲醛等有害物质。去除各种异味、净化室内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空气湿度,重点打造“广元造”本土品牌,实现年营收1亿元以上,上缴纳税1500万元以上。

300

300

先进材料

(三)食品饮料

17

文旅融合系列产品开发

重点研发

1.开展风味肉制品的非热杀菌工艺与保藏技术研究,形成专利 1-2项,开发新产品1-2个;2.开展面粉和茯苓、灵芝、葛根等合理配方研发,开发新产品2-3个,形成专利2-3项;3.开展低温萃取藤椒油、核桃油等专用设备改良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1-2个;4.开展精制辣味笋和精制鲜味笋新产品研究,开发新产品1-2个;5.开展保鲜豆腐、豆皮、豆腐干、豆腐乳、豆腐休闲食品、豆制品饮料、旅游即食食品等豆制品系列食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形成新产品5个以上;6.开展茯苓、葛根等药食同源保健食品开发,形成专利1-2项,开发新产品2-3个。

2000

1000

食品饮料

18

优质调味食材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重点研发

1.开展辣椒酱、魔芋酱、泡菜、豆瓣等系列调味食材产品开发,形成专利3项以上,新产品5个以上。2.开展“昭化泡菜”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系列产品2-3个,形成专利2-3项。

1500

500

食品饮料

19

优质特色水果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研发

开展特色水果的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专利2-3个,新产品2-3个。

500

300

食品饮料

20

豆制品开发及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示范

通过与院校合作,采用降低灭菌温度或使用巴氏灭菌,辅助以食品防腐剂喷涂、浸泡等手段,延缓或阻止微生物在产品中繁殖,较好地保持豆干原有特性,提升豆腐的保存时间,实现产值6000万元。

2000

200

食品饮料

21

蔬菜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示范

通过与西南大学食品研究院进行深度合作,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改良和创新,开发“昭化泡菜”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精深加工的数量与质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建立竹荪、篙菜、蔬菜种植基地10万亩以上,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

1000

100

食品饮料

(四)生物医药

22

广元道地中药材等生物活性成份提取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健康产品开发

重点研发

以四川省“三五二技术标准”采用复合酶解动态循环提取分离技术、真空低温干燥技术对茯苓、银杏叶等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在不破坏其生物活性的同时,极大地提高活性成份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实现企业、药农、财政税收多方共赢。

2000

500

生物医药

23

优质道地药材茯苓规范化种植及产品开发利用

重点研发

在昭化区柳桥、元坝等地建立4000余亩茯苓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600平方米茯苓菌种制备室和2000余平方米的初加工及仓储车间,年制备茯苓菌种100万袋以上。将茯苓广泛应用到食品、保健品中,开发出茯苓面、茯苓酒、茯苓茶、四苓汤、龟苓膏等新产品。

2000

200

中医药

24

秦巴山区道地食药物质养生旅游食品研发及示范

重点研发

依托茯苓、葛根等食药物质主产区优势,开发养生旅游食品保健品3个以上,研发包括直服饮片、即食食品、成品药膳、大健康饮品、药酒等,并做好产业化示范,提升本地区道地药材品牌,推动秦巴山区道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500

200

中药康养

25

川产道地药材质量生物评价关键技术突破研究

重点研发

针对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的川产道地药材,建立中药质量生物评价关键核心方法和产业化技术规范,实现检定方法稳定可控,用于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等级评价及中成药质量控制,研发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及配套试剂盒,为川产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质量评价技术。

200

200

生物医药

26

昭化区卫健系统信息化能力提升及智慧医院建设

重点研发

打造全区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升级提升,电子票据改造、全区卫生信息化互联互通,打造区、镇智慧医院,智慧医疗穿戴设备的应用,云存储技术应用。

1000

300

生物医药

27

昭化区区人民医院远程诊疗中心建设

重点研发

实施机房迁建工程与区卫健局机房合并,辐射区内所有医疗机构的影像、心电、医学检验、病理诊断中心的5G应用,推动智慧医院建设。

2000

300

生物医药

28

四川优势曲剂产业的质量提升研究及转化应用

重点研发

开展微生物发酵技术在四川优势曲剂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筛选鉴定用于中药发酵的优良菌种,开展曲剂质量标志物研究及安全性评价,优化提升发酵工艺条件,建立微生物发酵中药技术规范体系,推广应用于中药发酵产业。

200

200

生物医药

29

羊抗人载脂蛋白抗体的提取技术及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转化实施四川农业大学、镇江农科院最新的ApoA1、ApoB抗体提取技术,开发专用生产设备,进行规模化提取羊抗人载脂蛋白抗体,同时开发生产抗血清新产品。

800

400

生物医药

(五)优势特色农业

30

乡村振兴需求农村废弃物整体资源化利用示范

重点研发

为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与整体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与农村产业资源和用能需求有机融合,形成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废弃物整体资源化利用与低碳供能示范应用。

300

300

节能环保

31

特色蛋鸡自别雌雄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研发

利用优良地方特色蛋鸡品种资源,筛选特色蛋鸡自别雌雄专门化品系育种素材,研究蛋鸡自别雌雄伴性遗传性状基因的分子鉴定技术,构建特色蛋鸡自别雌雄配套组合模式。

200

200

现代农业

32

猕猴桃种植技术研究示范及产品开发

重点研发

建立示范基地2100余亩,带动全区11个镇发展猕猴桃5万余亩。公司秉承企业转型升级,投资1300余万元建设现代化的猕猴桃果酒饮料及特色水果的精深加工生产线,年产中高端系列发酵果酒500吨及年产果汁饮料1000吨,可带动就业30余人。

1300

200

农业

33

藤椒精品园建设及藤椒油综合利用开发研究

重点研发

研究藤椒最适宜生长的立地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分、植被等),制定猕猴桃精品园建设技术规程,开展藤椒油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和藤椒枝叶再利用研究,实现产值1000万元。

2000

200

现代农业

34

肉牛羊养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重点研发

开展肉牛羊冻精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开展标准化养技术研究;开展牧草种植技术研究;开展牛羊肉方便食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2-3个。

5000

500

现代农业

35

富晒大米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研发

建立日产100吨大米和日产15吨高端大米生产线,年生产能力30000余吨,发展绿色有机稻米种植基地20000余亩,精心打造的“王家贡米”系列之“御品”、“ 稻渔生态米”、“荷花香米”、“富晒大米”等产品。

3000

300

现代农业

36

剑门关土鸡标准化养殖体系构建及产业化示范应用

重点研发

开展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等关键环节开展攻关突破。筛选并引进适合用于发展剑门关土鸡产业的优良种鸡3种,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3个,年出栏鸡苗10万羽以上。

3000

500

现代农业

37

大曲贮存过程中关键风味组分的变化规律及互作关系研究

重点研发

对大曲贮存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氨基酸、生物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大曲贮存期间、感官指标、风味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规律,探索引起大曲感官变化的物质基础,解析感官特征、风味物质、酶系、氨基酸等互作关系,为优化大曲生产贮存工艺、确定最佳贮存时间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00

200

白酒

38

建设3万头种牛繁育场及配套设施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转化引进能繁母牛1万头,年实现产值1.8亿元,通过“示范基地+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园区养殖户1000户。

45110

500

现代农业

39

5万吨有机肥循环生产基地建设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以牛粪、蚯蚓粪、当地农户废弃的秸秆、菌渣为原料,建年5万吨有机肥循环生产基地,形成“牛粪—沼气—蚯蚓—生物有机肥”绿色循环发展,实现绿色低碳节能。项目利用牛粪采取干清粪方式,牛粪收集到粪房堆集后用来养蚯蚓,牛场按“雨污分流”要求,所产生的污水全部进入沼气池,经沼气池发酵后,沼液流入集污池,然后用沼液浇灌周边的草地和果树变废为宝。

3500

200

现代农业

40

肉牛技术研发中心与智慧农业中心建设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建设肉牛技术研发中心与智慧农业中心,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科研单位团队,项目引进荣延昭院士及团队入驻基地开展优质饲草玉米引进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集成产业研究,组建秦巴山区肉牛产业技术研究中心。

2000

500

现代农业

41

5万头肉牛养殖场及配套设施建设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成果转化建设5万头肉牛养殖场及配套设施,通过“示范基地+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养殖户3000户。

17730

200

现代农业

42

罗曼粉种鸡高效繁殖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罗曼粉种鸡高效繁育体系相关技术成果,制定祖代、父母代种鸡饲养管理技术企业标准1套,祖代种鸡供种能力由100只提高到105只,父母代种鸡供种能力由110只提高至115只,面向全国推广优质父母代种鸡120万套,商品蛋鸡苗600万只,带动行业内新增效益2000万元,产值9000万元。

5000

200

现代农业

43

核桃品改技术在我区实践与应用研究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结合“核桃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区”和“核桃嫩枝嫁接技术推广”项目,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使核桃生产朝着“管理科学化、品种优良化、产品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达到“科学、实用、快速、提质、增效”的目的,提高核桃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效益6000万元。

4000

200

现代农业

44

数字农业试点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

建设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1个,提升完善市级以上现代园区数字化管理系统,新建数字农业示范园区1万亩;新建优质红阳猕猴桃标准化数字管控基地3000亩;新建畜牧智能管理示范场50家,建设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5个,自动化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等设施设备50个。

50000

500

现代农业

(六)文化旅游康养

45

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重点研发

结合昭化区非遗文化和人文景区特点,开发沉浸式文化内容及活动互动体验平台;针对不同旅游应用,可对接并定向推送数字化内容服务,同步构建线上文化活动体系;开发增强游客的互动性以及体验感的景区文化、知识、特点活动内容。研究“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开展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运营示范。

300

300

文旅融合

46

考古出土脆弱文物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

重点研发

针对四川广元昭化区土基坝和摆宴坝等西周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引进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出土脆弱文物瓮中保护关键技术体系,具体包括墓葬、建筑基址、古关隘、城址、陶窑、灰坑等文物保护研究、出土文物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出土文物及微痕物应急保护与提取措施研究、出土文物保存状跟踪监测等,建立适宜考古出土脆弱文物保护关键技术体系及产业化技术规范。

300

300

文旅融合

47

广元窑烧制技术恢复研究及产业化

重点研发

广元窑烧制技艺恢复以龙泉窑传统烧制技艺为技术背景,从原料研发角度,研究广元窑胎釉配方及呈色机理,恢复广元窑烧制技艺。结合现代分析工具、分析方法、科学试验与分析方法等,以优化技术为手段,建立胎料与釉料配方优化模型,配制胎釉配方,建立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实现广元窑的产业化。

500

300

文旅融合